2013年9月10日

無明大百科(6)

無明大百科(6)

張相片

欲入初果,貴在明心,若欲明心,當知無明。

欲知無明,貴在覺性。覺知之性,開悟之寶。

若有眾生,愚迷不覺,當行懺悔,痛改眾過,

常懷感恩,常行善事,如此而修,以能離迷。

所謂的意識型態,其實也是無明的另種稱呼,意即,意識的分別,定型在固定的認知。但是,若人能覺知自己的無明,此時稱為「明」也是「悟」。(◆如何突破主觀意識什麼是無分別心

有關意識型態,現在阿土博舉個例子,大家就會知道什麼是「意識型態」了。

譬如,當年中×禪寺剛蓋好時,就有一些人看了不順眼,說他們蓋得太華麗,而不斷攻擊。因為有的人的意識認知上,以為佛教道場都是簡樸的,也以為佛教不可蓋華麗道場。所以首次看到華麗的佛教道場,心裡就不高興了,這就是一種「意識型態」,也是無明。

反之,若人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的話,那也許看過基督教、天主教、回教的道場,蓋得更盛大時,那看到佛教這樣的道場,自然不會起這種無明了。換言之,這種意識型態只要遠離孤陋寡聞就能突破。

另外,佛教道場蓋了不管是多華麗或是簡陋,會因此不高興,這是因為自己意念中有個準則,只是這個準則是「主觀」的,所以「我執」就以這個「主觀標準」論斷而不高興了。

另外,也有人是因為討厭佛教,所以佛教的各種表現,他就會通通唱反調。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人,因為心中有怨恨之故。

這也可以說,一種無知反應的背後,有著各式各樣的無明在運作。

又譬如,台灣的出家人一向吃素,但是當看到有和尚、尼姑在吃葷的時候,有的人看了就大不高興而要說壞話了。這種反應,也是意識型態。因為人性觀念中,以為和尚尼姑只能吃素,這是意識型態。各位要知道,意識型態中還含著「執」。若你有看法或認知,雖然與眾不同,但是你沒有「執」,這就不是意識型態,而只是種見解。

反之,若人閱歷豐富,知道古代印度出家人都是信徒布施什麼,就吃什麼。或者知道當今日本出家人也是吃葷又結婚,那就能打破這種「意識型態」了。意即,若人閱歷豐富,也能打破這種意識型態。但是,若此刻也不肯改變認知的話,這代表「我執」很深,而這樣的「我執」,則是中風的性格。(◆什麼是我執?中風療法無明與慢性病對照表

出家人吃什麼飲食,由於意念中已經先有個準則,當所看的和自己心中的準則不同時,「我執」就會以此準則而不高興了。只是人性意識田中有個毛病就是「先入為主」,意即把最初知道的標準當標準,而不知道事情是沒有一定標準的,而且標準也是可以改變的。所以,心性比較固執的人,往往忘了準則可以改變。而人們也忽視了,隨著時空不同,準則是可以改變的。若人能這樣想,這就是智慧了。

又譬如,當發生災難的時候,要是沒看到佛教出面協助,有的人就要說壞話了,這也是意識型態。但是,說壞話的人,其實自己也沒出面協助,卻說別人沒協助。那有的人為什麼有這樣的無明呢?其實,有的人就是自己沒做好事,所以要假裝自己關心,因此就跑出這樣無明了。另外,當然也有人是為了掩飾自己某方面不足,所以會說這種話。因此,當你發生這種無明時,你要自己觀照是什麼無明而讓你說這種壞話、寒酸話。

又譬如,當你有許多錢的時候,張三要是沒看到你布施,張三就會說你不布施,說你怎麼沒布施。但是,張三這樣的人,其實自己也沒布施。

那為什麼有這種的眾生呢?因為張三自己沒布施,為了讓人誤以為他是個懂布施的人,所以要說別人不是,以掩蓋自己沒布施。

又譬如,佛教道場募集來的資金,有的人很關心,會關心佛教把錢花到那裡去了,所以,對佛教的用錢就很有意見。但是,這樣的人通常沒出錢。反之,錢出最多的人,反而沒意見,因為寬心之故。而沒出錢但卻「假關心」,這也是為了掩飾自己,這也是無明。

又譬如,張三看到李四能力很強,很會說英文,那李四就會說,張三又不會說日文。這種無明,也是衍發自人性的嫉妒,或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如人,因此說話就會比較寒酸。而嫉妒是怎麼來的,這還是「自尊心」受打擊而產生的。(◆莫當自尊的奴僕

又譬如,我們的無明大百科都在說什麼是「無明」,也有人看過多篇之後,當看到同樣的無明詞彙再度出現,他就會說:『都已經講過了還在講......』會說這樣的話,這還是無明。那這會是什麼樣的無明,就留給各位自己參吧!

又譬如,我們的網站都談修行,但也有人什麼都不懂,但是初來此地卻會到處說我們文章都不對,寫的都不好。這類的眾生,雖然這麼愚蠢,但是,你看了會不高興嗎?所以,當別人起了無明時,他可能激起你另外的無明。意即,當遇到無理、無禮之人,那你可能又被激發出某些無明,因為「我執」之外還有個「法執」。這種執著道理,也是一種無明。但是,若人修行,只要突破「我執」那就可以解脫了。所以,在解脫的羅漢中,也還是有法執的。而登地菩薩中,每一地菩薩的法執,越高地則法執也越淡。所以,當發現有「法執」時,不用急著消滅它,因為法執可以破無明,當無明盡了,那法執也不存在了。若是此刻,那就是佛的境界了。

總之,眾生常常自尋苦惱,沒事也找自己苦惱,因為無明之故。而眾生的各類苦惱可以說很多。像這種「庸人自擾」的大小無明,要到初果才告終結。

意即,屬於純心理性的無明苦惱,若通通突破了,那就是初果狀態了,就不再庸人自擾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土博真言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若人修行,能見己過,不見他失,名為悟中。

凡愚之人,不見己過,只見他非,名為愚迷。

若人修行,能見他是,能見己非,名為悟中。

凡愚之人,堅持己過,不知悔改,名為執迷。

凡愚之人,知過而避,只挑他失,名為痴者。

若悟之人,不見是非,不爭是非,是非兩空。

若迷之人,依理據爭,堅持所知,名為我執。

若學佛人,雖知名相,不善其用,名為弱覺。

若學佛人,能用名相,生活相應,名為觀照。

若學佛人,無明一起,隨即自覺,名為利覺。

若人覺悟,無明即失,苦惱漸淡,果位漸實。

如此途徑,由迷而悟,無明漸淡,證果之途。

   

相關文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